欢迎来到福编程网,本站提供各种互联网专业知识!

关于设计的六个误区

发布时间:2010-04-03 作者:souphp3l 来源:一、我希望画
一、我希望画面尽量干净一点,这样看的人会舒服一点。撇开这个“设计常识”不谈,先回忆一些生活经验。设想一下你站在29楼阴暗的走廊里等待电梯,你将在半个小时后和女友共度情人节浪漫的夜晚,可以想象你现在的心情有多么期待。但忽然间你发现面对的是那种老

一、我希望画面尽量干净一点,这样看的人会舒服一点。

撇开这个“设计常识”不谈,先回忆一些生活经验。设想一下你站在29楼阴暗的走廊里等待电梯,你将在半个小时后和女友共度情人节浪漫的夜晚,可以想象你现在的心情有多么期待。但忽然间你发现面对的是那种老式的、没有楼层显示面板的电梯——非常之干净。此时你一定会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焦虑情绪——这种情绪似乎很难理解,因为你等电梯的时间跟电梯有没有楼层显示完全无关,即使你知道电梯刚下一楼,你又能怎样呢?你还能从29楼跑下去不成?

我们常常会追求一些没什么用的信息(比如女友的私人日记或别人对你的评价),只要你认为它们与你有关,如果得不到,你就会抓狂,你会陷入无助的恐慌之中,心理学家称之为“信息焦虑”。电梯厂家设计楼层显示的目的不是因为有多大用处,而是为了抚慰那在等待中抓狂的人们。(如果江南春知道这点的话,他应该让电梯生产商把楼层数字显示在他的楼宇广告屏幕上。)

回到我们的设计中来,如果你的设计让消费者们沉迷其中,很可能因为他们根本不关心那些产品信息。如果他们关心的话,他们一定会抓狂得想把那个设计师找出来掐死。

所以,如果你能够稍稍安慰一下目标消费者脆弱而焦虑的心灵,我会认为你是一个很有爱心的设计师。

二、我的想法本来很不错,可惜客户拿掉了其中最有趣的一部分。

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有时爱写写大字,常有人向他索要书法。此时,张会问他的书法怎样;如果你说好,他又会问你值多少钱;如果你讨好地说出一个高价,3lian素材,他立即同意按这一价格卖给你。张五常教授还真的用这种方法出售过少量书法作品,其用意在于获悉自己书法的真实价值——买者比索要者的评价当然更可信。

客户有时会因为某些原因夸一夸你的创意,但请记住,只有让他掏钱,才能证实这个评价。

三、我希望我的想法更成熟一些时,我再跟你谈谈。

就像一句老话:“对男人一知半解的女人,最后做了男人的妻子;对男人什么都了解的女人,最后做了老处女。”

我相信,你已经经过一两年的磨练,想法不会像新手那样又多又不着边际。因此,我非常乐意看到你的那些“不成熟”的想法,我相信它们总有闪光之处。

四、客户根本不懂设计。

我有一位朋友,以前在广告公司做创意,总是埋怨客户不懂广告,后来子承父业转行做企业,换了个角度整天提防着别给广告公司给“设计”了。

《圣经》上记载的所罗门断案的故事说的是同一回事。有两个妇女怀抱着一个婴儿到所罗门王处喊冤,两人都声称婴儿是她的,被对方所偷。所罗门令人拿刀来,把孩子劈开,两人各一半。一个女人说:“求我主将孩子给那妇人吧!万不可杀他。”另一个女人则说:“这孩子也不归我,也不归你,把他劈了吧1所罗门判断出不让杀孩子的才是真正母亲,便把孩子判给她。

产品好比客户的孩子,很多时候,我们的设计就像所罗门王的办法,不是不好,而是让客户在情感上接受不了。我们有我们的追求,但我们同时要尊重客户对于产品的情感投入。

墨菲定律有云:“别跟傻瓜吵架,不然旁人会搞不清楚,到底谁是傻瓜。”此定律在设计界的运用是:“不要认为客户没你懂产品,不然旁人会搞不清楚,到底谁是客户。”

五、房地产网站有什么好设计的?我希望做汽车、IT产品或运动品牌……

泰国人养大象时,通常只用一根很细的绳子栓着,之所以这些大象不会挣脱绳子跑掉,是因为它们还是小象时,曾无数时想挣脱绳子未果,便以为这样的束缚是无法挣脱的,即使以后变成了大象,仍然这样乖乖地被拴着。

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“习得性无助”,王小波说过的“当你陷入一种无法解脱的痛苦时,你会爱上这种痛苦”就是这个道理。

我们对互动通常的理解,就好像是一根栓在我们脖子上的绳子,一想到互动,我们就会想到那些很酷很炫的flash动画或游戏。房产广告的视觉设计有其自身极为明显的特质,作为一个销售周期长、述求点众多的大宗理性消费品,它不像一般的消费品广告那样强调短时间的打击力度。同样,房产的互动设计也注重“内力拼比”,要求设计师对于意识形态和生活形态有敏锐的感受,并将之转化为适当的视觉语言。

房产互动设计摆脱了一般互动设计讲求“炫酷”的花俏形式,且更注重人文底蕴,给互动设计师一个全新的舞台。

《庄子》中有一个故事,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翩翩飞舞的一只蝴蝶,而不知道自己是庄周。醒过来后对真实世界产生了怀疑,到底现在是真实的呢?还是刚才梦中更真实呢?到底是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呢,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?这个怀疑有有道理的,到底是我们设计了作品,还是作品设计了我们,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。

六、我只对设计负责。

这话对于刚工作一两年的新手而言是没错的,而且能做到就不错了。但如果你已有了多年的设计经验,能轻易领悟客户的广告意图,并知道如何落实成一套真实的作品,甚至会用太极推手的手法让客户最终买单,那么,“我只对设计负责”这句话显然不适合你,你应该有一些别的想法。

你是一个资深设计师甚至是XX总监,很多年来你坐过不同的地铁,进入各种看起都差不多的大厦,你从未准点下班,而且把时间大量浪费在等待团队成员的作业上。你名片上的头衔越来越高,但你的座位却没有太大变化,你住的房子越来越好,可它属于房东或银行,你的作品夹越来越厚,但那属于老板或客户。

你也许觉得,这些都可以代表你的成就,可人力资源专家不这么想,他们认为:人有逃避工作的本性,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人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上进心,上进的目的就是追求一种舒适的工作环境,这与工作本身的性质无关。

为什么会这样?也许因为我们就像心理学家实验室里的小白鼠,如果我们的行为符合实验设计意图,我们就得到一小片奶酪,反而,则被电击。久而久之,我们把实验目标看成是我们的生活目的,这些实验目标也许是广告年鉴上的获奖作品,也许是客户的对市场一厢情愿的解读。总之我们把存在变成合理,把自己改造为成功标准,直到有一天,新的实验开始,我们不是被重新设计,就是被无情抛弃。

一切迹象表明,过去的路走到头了,跟随成功者的足迹,永远是僧多粥少。

如果你有同感,如果你不希望你的人生被你的设计天赋所“设计”了,请接着往下看——

设计师通常有两种,一种如闪电,我个人喜欢他们于沉默的黑暗中爆发,瞬间电闪雷鸣,暴雨如注,照亮并荡涤着我们思维的角角落落,但他们也易迅速回归黑暗。而另一种如阳光,温和而耐久,对于一家公司而言,后者似乎更能提供持久的能量。

相关推荐